分类: 健解

警惕那些自杀的高危人群

根据美国的流行病学数据,通过禁烟宣传和运动,癌症筛查等措施,美国的肺癌发病率出现了下降。但同时,自杀人数却出现了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每10万人10.4上升到了2010年的每10万人12.1。因为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人数的众多,所以自杀的预防非常困难。《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了两个自杀的高危人群,提醒医疗工作人员对这两类人提高警惕,或许能够减少自杀。

第一个人群就是从精神病院出院的患者。根据丹麦的一项研究,从精神病院出院的患者,第一周是自杀的高危期,在随后的几周到数月里逐渐平稳,接近正常人群。粗略估计,所有从精神病院出院后自杀的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发生在出院后的28天。而且,在所有的自杀者中,有四分之一是刚从精神病院出院不足三个月的人。鉴于此,英国的研究建议对从精神病院出院的病人,保持7天的追踪观察,单此一项措施据说每10万人就可避免5.3人自杀。尽管美国精神病院有专门用来从住院到门诊过度的措施,但只有半数在出院后接受了适当的治疗。

光学技术在胃肠病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技术和内镜技术都是将人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东西,通过X射线、超声波或者光纤技术展现到医生跟前,使医生不再需要隔着肚皮猜瓜。诊断的精确度是传统的问病史和查体无法相比的。现代医学对胃肠病诊断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光学技术的进步。

光学技术提高内镜诊断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分辨率。熟悉摄影的都知道分辨率对照相机意味着什么,对内镜来说分辨率也是至关重要。同一幅内容的数码图片,分辨率高的就可以打印的更大一些,而分辨率低的则只能打印的小一点。所以婚纱摄影店的图片分辨率都要很高,这样印成海报大小的时候还会很清晰,如果是普通卡片机拍的,打印成海报大小就会出现马赛克。如果对摄影一窍不通,总还从网上下过电影吧?动辄数十G的高清电影,和视频网站上所谓的标清电影总能分出不同来吧?其实内镜诊断和电影更像,因为内镜诊断都是在实时动态观察中得出的,存储下来的图像只是视频截图,更多是用来写文章或者开会演讲用的。

危险的百分之五十

 

有些被砍掉的美剧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这里面印象很深刻的是一部叫做《4400》的美剧,讲的是有4400个地球人在不同时代和地点被外星人掳走,又在现代的同一时间和地点被放回,放回的人都有了特异功能。这些特异功能不完全是搞怪,不少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并且多少蕴含着一些让人思考的东西。相比而言,Shawn的治病功能倒是最俗的了。

最后一季里,科学家从4400人身上提取了一种物质,叫做promicin,一种种神奇的绿色液体。注射的人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获得和4400人一样的超能力,另百分之五十就不那么幸运了,要七窍流血而死。说是危险的百分之五十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医学遭遇中国式砍价

我国有众多尿毒症病人,只能依靠透析维持生命,或者依靠他人捐赠的肾脏,否则人体产生的很多废物无法排除,会产生高血压、贫血、感染等等。生活质量极差,寿命也会大大缩短。尿毒症病人很多通过透析可以维持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甚至结婚生子。虽然透析妇女怀孕和生产风险必然加大,但却不是禁忌,只不过需要进一步加大透析的力度。而在国内,血液透析的人经常被看做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生活质量低,弱不经风也是众人对血液透析病人的基本印象。这也就难怪,2012年东莞一位透析七年的22岁女性生下一名女性,被国内媒体称为医学奇迹。

荒谬的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历来被当做中医治疗术语,实际上,中医典籍中并没有这个术语。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都没有。这个名词出于明陶宗仪的《辍耕录》,“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陶宗仪没考上大学,回家种田,耕读之余,随手胡乱记些传闻,怎能成为一种医学原则呢?

中医典籍中虽然没有“以毒攻毒”四个字,这种思想是有的。只不过,中医所“以”的“毒”指的就是药物,在中医看来,“是药三分毒”,毒物和药物是无法绝然分开的,以之治病就是药,以之害人就是毒(这是大长今的考试答案)。而所攻的“毒”,主要指毒疮一类感染性疾病,在《本草纲目》里有大量的“攻毒”药方。到今天,这两个“毒”字的含义都被扩大了。第一个毒并非泛指药物,而是指毒性非常强的药物;第二个毒则广泛包括了中毒、感染、甚至肿瘤等等疾病。

关于乙肝的忽悠

乙肝,全称乙型肝炎病毒,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众多的乙肝相关的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难免成为医骗的目标,有关乙肝的忽悠也是非常典型。揭开这些忽悠的本质,不仅需要有关乙肝的微生物学、免疫学、临床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现代医学评价疗效的方法。明白了乙肝相关忽悠的本质,将有助于对抗其他很多疾病的忽悠。

和其他病毒相关性疾病一样,病毒对人体的危害不是说病毒自己真的产生什么毒,腐蚀破坏肝细胞。实际上,直接破坏肝细胞的恰恰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病毒自身结构很简单,蛋白质衣壳里面只有携带编码自身蛋白质的DNA,没有制造蛋白质的机器。没有制造蛋白质的机器,那自身的蛋白质哪里来的?靠的是把自己的DNA整合到人体肝细胞的DNA上,用人的细胞器制造蛋白。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病毒蛋白质的肝细胞就被免疫系统当成外来入侵者而被杀掉。按照肝细胞被杀的数量和速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肝病,最严重的,短期内发生急性肝坏死,死亡率极高,大部分是缓慢的杀伤,经过长期的积累,最终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乃至肝癌。

幼儿园喂服“病毒灵”的关键问题

 

幼儿园喂服“病毒灵”的关键问题,首先是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再好的心,再好的药,你必须告知家属,家属同意了,才能喂给小儿。这是医学伦理的第一原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

其次,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病毒灵”可以预防感冒,因此,这属于无证据用药。我相信,幼儿园的保健医生也一定不是出于坏心,他们一定是真心认为“病毒灵”可以预防感冒的,这是严重的知识缺陷。具体说,是缺乏循证医学的理念和知识。问题是,这种缺陷并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保健医生,上到卫生部,也完全一样。每逢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等传染病,卫生部的指南里一样正儿八经的推荐许多毫无证据的药物。如此,又怎能怪小小幼儿园的保健医生呢?

幼儿园为何喂服“病毒灵”?

西安两所幼儿园被曝在未告知家长的情况下,长期给园内幼儿集体服用一种俗称“病毒灵”的抗病毒处方药盐酸吗啉胍。据称是园方为了确保孩子不生病,保证幼儿出勤率,才给孩子服用这种抗病毒药物,因为按照收费办法,如果幼儿缺勤幼儿园就要给家长退费。

吗啉胍是上个世纪50年代瑞典一家药厂发明的,最初是作为治疗流感的药物来用的,后来被用来治疗其他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是在欧洲使用。现在在国外已经基本没人用了,在国内大医院也不用了,主要是基层医生还在用。检索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与吗啉胍有关的生物医学论文只有28篇,而且大部分是中文、法文、德文和罗马尼亚文的文献,几篇英文文献也是中国、法国、罗马尼亚、埃及等国的研究人员写的,而且主要发表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见对这个药的研究也做得很少。

幼儿园该不该喂孩子吃抗病毒药

摘要:政府主导的历次喂药行为可能对幼儿园喂孩子感冒药起到一定示范效应。从非典开始,每次传染病流行,政府主管的学校、单位都会发动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防病臆症。它们就像一贴贴城市牛皮癣,挤占了真正有效的科学知识传播,鼓励了非医学专业人士“自主创新、大胆尝试”的信心。西安这次涉事的主角们,未必不觉得自己比板蓝根还要高一档次呢。

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枫韵幼儿园长期给幼儿服用抗病毒药“病毒灵”的事情,近日来引起媒体关注。众多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行为极为愤慨,沟通会上可以看到情绪失控的家长,现场还有众多家长一致反应自己的孩子有各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