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赌博是一种需要接受治疗的疾病;如同世界冠军孔令辉一样的成功人士,假如缺乏足够理性与自制力,或许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染上这种病——根源之一在于他们不服输的性格。
5月底,中国文体界爆出一条轰动性的消息:前乒乓球国手、曾经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体坛明星孔令辉,因在新加坡赌场欠债250余万港元而遭到起诉。据悉,孔令辉现已被停职调查。
消息爆出后,孔令辉发微博声称自己是代人受过;但另有信息则显示,很可能正是他本人以“社会名流”的身份涉足赌场,并且他在彼处的“顶级玩家”赌友,也均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事件真相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实际上,包括超级巨星迈克尔·乔丹在内,有许多来自文体界的明星都曾被爆出涉足赌场。是什么因素让这些事业有成且在社会上具有崇高声望的明星们身陷赌场而不能自拔?赌场何来如此魔力,让自古至今难以计数的英雄因之折戟?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普通百姓眼中非常直观:赌博也会上瘾。在一些“经验老手”的眼里,吃、喝、嫖、赌对人的吸引力(成瘾性)是逐步递增的。堪与赌博相比的,唯有吸毒。
赌博是一种病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角福贵说:“我每赌必输,越输我越想把我爹年轻时输掉的一百多亩地赢回来……”仅半年,他就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全都输光了。
这与吸毒何其相似:吸毒者总期望通过加大剂量找回第一次吸毒时获得的快感,尽管这压根就不可能。
赌博与酗酒、吸毒类似,可以通过刺激大脑的奖赏系统而让人成瘾。医学上把不可控制的赌博冲动叫做强迫性赌博,又称赌博紊乱。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强迫性赌博者的大脑前额叶活动较一般人不足(意味着他们比一般人更不理性)、多巴胺受体也更缺乏(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会获得愉悦感),所以强迫性赌博的症状通常包括:总想着赌博,以及怎么得到更多的赌注;为获取同样的愉悦感受,不断地提高赌注;试图减少或停止赌博,但总不成功;减少或停止赌博后会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等等。
强迫性赌博是一种疾病,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和认知疗法:药物疗法主要用抗忧郁剂和成瘾阻断剂,同时为患者提供远离赌博的环境与感情支持,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发现积极的兴趣爱好;认知疗法则通过改变患者对赌博的错误认知,培养理性思维,其前提是患者本人愿意改变自己。
行为学实验的结果
赌博成“瘾”的风险因素里有很关键的一条:特定性格的人群(比如争强好胜者)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中招。这或许可以解释本文开篇的疑问:像世界冠军孔令辉一样,许多原本事业有成、人生如意的成功人士,居然也会染上赌瘾,就在于他们具有不服输的性格。当然,前提是他(她)骨子里就缺乏足够的理性与自制力。
普通人也同样具有“赌”性——事实上,生活中的“赌局”无处不在。买彩票即是一种全民赌博行为,利用的就是人们期许“撞大运”的本能。这种本能是超越理性控制的。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的赌博行为就像鸽子、老鼠这些动物一样,是在“S—R(刺激——反应)”模式下,通过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行为。
斯金纳(B.F.Skinner)是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中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设计了一种叫“斯金纳箱”的装置。装置很简单,就是一个内部设有控制杆的箱子。老鼠(或鸽子)被放入箱内,当它们拉动控制杆时,就会有食物投递进来。
“斯金纳箱”(图片来源网络)
把一只饥饿的老鼠放进“斯金纳箱”,起初它会四处探索,偶尔碰到控制杆,就会得到食物。多次之后,老鼠学会了通过主动拉杆来获取食物。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奖励的鼓舞下,老鼠的行为得到了强化。尔后,如果我们不再为拉杆的老鼠投递食物,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直至消失。
现在让我们稍微改变一下实验方式:当老鼠拉动控制杆时,不是一直出现食物,而是随机地获得。斯金纳发现,在这种条件下,老鼠后期的行为消退会显著慢于前述一直可以得到食物的老鼠。也就是说,不可预测的间歇性奖励,其强化效果更佳!这是不是很像人类的赌博行为呢?
这个实验也启示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偶尔的奖励比持续的奖励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赌性由进化而来?
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赌博的吸引力究竟来自何处?有没有进化依据?
赌博是一种以现有资源换取更大价值的风险性行为,所得的报偿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不劳而获,甚至比不劳而获更激动人心(就像接受间歇性奖励的老鼠)。在一个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没有什么比有利于生存的“不劳而获”更能唤起生物的愉悦感。
我们都知道,当有利于生存的好事出现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给人愉悦感,以鼓励这样的行为。其实,大脑不仅在有好事情出现时会分泌多巴胺,仅仅预期有好事将要发生,也会分泌多巴胺,让人心潮澎湃,从而准备背水一战——这是大脑在鼓励我们冒险!
显然,我们是猿人先祖里有冒险精神的那部分人的后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赌性,只是存在程度和自制力的差别而已。
审校: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