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在网络和现实中都是很热门的话题。这篇文章不是要否认食疗,但目前食疗的作用被严重夸大,甚至到了要和医学诊疗抢功劳的程度。归根结底,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进补文化作祟,总想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简化到吃啥补啥上面来。其实只要哪怕掌握一点点基本的医学常识,就该把吃啥补啥的进补思维扔进垃圾堆。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这种思维的幼稚之处:
一、食物的属性:大部分谣传的食物属性是不存在的,大多是来自于想象或者是联想,食物所能补充或增强的器官功能大多也是错误的。以最火的补肾壮阳为例,常用的一种植物是肉苁蓉,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对其形状的联想。此外,将肾当作重要的性器官也是错误的。现代医学里肾就是一个泌尿器官,另外还有一些内分泌功能。肾衰固然会影响性功能,但不可能把所有影响性功能的器官都当作性器官。
还有补脑的核桃,目前有很火的综艺节目反复广告最强大脑得常喝“六个核桃”,就是因为核桃的形状像人脑。就算核桃像人脑,但把脑壳拨开,把脑子嚼碎或者榨汁还能有用吗?其他根据生长地区、味道和习性来归类的食物属性也无不是凭空幻想。
很多连博大精深都算不上,如果追究出处的话,很多是出自哪位不知名古人的信口一说,碰巧被人记录下来,就成了验方。没有检验和探索,只因为朗朗上口就被流传下来。有的甚至连出处都没有,只是现代人瞎编的故事。还以肉苁蓉为例,网上流传甚广的成吉思汗和肉苁蓉的故事,说这东西是成吉思汗的坐骑刨出来的,也有的说是先被成吉思汗的坐骑射了精血,然后又刨出来的。听起来荒谬,但大多数食疗偏方比起这个来高不到哪里去。
最后一个常识:离体的器官不再有功能。任何器官和组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氧气和能量供应,并且只能使用特定血管来的氧气和能量。任何器官离开动物体后,血供中断,细胞就开始成批坏死,坏死达到一定程度,器官就不可逆的报废,再移植回去也没用了,更不要说烹调之后的内脏。
二、食物的消化吸收:人体强大苛刻的消化吸收能力让吃啥补啥不可能实现。人体消化系统会破坏食物的绝大多数成分,以便消化吸收。消化道从空间上虽然位于人体的最内部,但从结构上,消化道和皮肤首尾相连,包绕着真正的人体内环境,消化道的内腔相比内环境依然是外部,表面和皮肤一样覆盖着完整的上皮。吃进去的东西,要进入人体,并影响器官的功能,必须透过这道上皮。
这道上皮对吸收的东西选择非常苛刻,只有水分,离子和一些小分子的氨基酸、多肽、单糖、多糖和脂肪才能通过。而食物没被消化前里面的主要成分都是大分子,如果是生的食物,分子体积更大。要处理成能被吸收的营养物质,没吃之前先做熟,然后被咀嚼,加入有腐蚀能力的胃酸,泡在唾液和消化液里,被胃肠的蠕动充分搅拌。一般吃进去几个小时之后几乎所有食物就面目全非了,全都变成了一滩糊糊。这还没完,消化道里和胰腺里有很多腺体,可以制造专门用来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的酶。这些酶其实也是蛋白质,但这些蛋白质上都有一些特别的刀口,专门切割大分子,大分子挨上就断,直到断成能被吸收的小分子。
所以,不管你是的是猪心还是猪肝,白米还是黑米,对消化道来说都没什么区别,都要一视同仁的被变成糊糊,分子被切成小段。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管之后,谁也分不清这些到底是从来自猪心还是猪肝,白米还是黑米。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某种食物的氨基酸比例更接近某个器官,难道不会改善这个器官的功能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被吸收的食物都要先经过肝脏,而肝脏细胞对经过自己的氨基酸都要改造一番,很多被变成了其他种类的氨基酸。作为人体的蛋白质合成中心,肝脏的位置还有利于优先使用氨基酸。肝脏处理之后,才进入全身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所以这个所谓的最佳氨基酸比例在离开肝脏的时候一定会被打乱。就算吃的是猪肝,人肝也不能独享,还要为公共服务。
总之,吃啥补啥的食疗毫无科学根据,接受这些就是拒绝常识。而在当前,拒绝常识就是把自己变成骗子的优质客户,早晚上当受骗。
(本文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